产品展示

产品展示
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品展示
【江湖】骗子的低劣故事情节正是高效的诈骗手法
来源:百视通直播源版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3-17 22:50:06

  1917年,移居到美国波士顿的意大利人Charles Ponzi(查尔斯 旁兹)开设了一家“证券交易公司”,宣称将从西班牙购入法、德两国的国际回邮优待券、加上利润转手卖给美国邮政局,以赚取“价差”。

  事实上这个计划根本赚不到钱,但还是有人冲着一个半月内能获得50%的回报去尝试投资。这些初期的投资者也都如期获得了红利。只是、他们不知道的是,Ponzi付给初期投资者的红利,资产金额来源却是新投资者的钱;他这么做,目的是吸引更多人的投资。

  初期投资者获得了难以置信的赢利后,迅速把这一“好消息”扩散开去,Ponzi在几个月内就成功地吸引了数万名的投资者,累积获得的投资超过1500万美元。

  后来,波士顿的媒体开始对其揭露,这使得新投资的人对Ponzi产生了质疑和观望,以至于再没有新资金支付先前投资者的利息。于是,他关掉了店门,带着约4万名投资者的毕生积蓄逃之夭夭。

  Ponzi的这种手法被后人称为“庞氏骗局”。事实上,国内很多骗局都是“旁氏骗局”的翻版。

  2017年12月27日,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“平安南京”公布消息称,钱宝网实际控制人张小雷因涉嫌非法集资犯罪,于2017年12月26日向南京市公安机关投案自首。

  在自首书上,张小雷清楚地写着:因违反国家相关规定,采取借新还旧的方式向投资人吸收资金,目前已无法兑付本金利息。

  张小雷自己表示,截至他自首时,钱宝网“资金池”剩余的钱和钱宝“应该兑付但还未兑付的本金和收益”之间,存在“几何倍数”的缺口。这个缺口经警方查明,截至案发、未兑付集资参与人的本金数额达300亿元左右。消息令人震惊。

  案件当事人张小雷,也因此被国内媒体称为“中国最牛”的骗子。但细究张小雷的行骗手法,竟然还是流传了百年之久的“庞氏骗局”。张小雷之所以还能利用这一个套路成功实施诈骗,就是因为旁氏骗局对于普通民众来说,辨别起来非常有难度。

  大家无法知道之前受益的投资者,其获得收益的来源到底来自张小雷赚的钱,还是后来者的投资。当然,大多数人也不必在意这个,他们只关心自己的钱是不是能够如期获得收益。

  一般说来,骗子煞费心思设计的骗局,手法往往都很高明。2016年,网上曾爆出清华大学一名教师被骗子骗走1760万元的事情。清华大学公布消息说,骗子是冒充公检法人员行骗的。

  北青网的消息更具体一些:这名教师遭遇的是典型的“冒充公检法”电信诈骗,即诈骗团伙冒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通过“话术”、引导被骗者将钱款打入“安全账号”。

  网上还有消息说出了更多的细节:该教师刚卖了套在万柳(海淀)的180平米房子,成交价1760万。下午钱刚到账,就收到电话说手续不对、涉嫌偷税漏税。由于提供的各种卖房情况,包括合同号、手续号都能对上,于是就中招了。

  根据这一些状况,有网友判断,这个案件原因是房屋买卖的信息被泄露所导致。近年来,由于个人隐私信息被买卖而被骗的事情屡见不鲜。一个网友说:我签购房合同时,手机号码写错一个数。置业顾问说别改了,就留错的,这样你就不会被骚扰了!一问才知道,原来,售卖购房者信息竟然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!

  网上还有进一步的消息说,被骗的那个老师,是历史系副主任王奇。之前,王奇因为发明“常凯申”一词而出名。常凯申,为蒋介石之错译。

  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政系、留学于俄罗斯、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的王奇,在2008年10月出版的《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:中国、俄国、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》一书中将蒋介石(ChiangKai-shek)翻译成了“常凯申”;与现任山大人类学系主任胡宗泽,当年翻译国外著作时把“孟子”译成“门修斯”如出一辙。

  如果真是她,那么网友的评论就有意思了:把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,是因为“不求甚解”;轻易相信骗子、1760万被骗走,是因为“不辨真假”。其实,都是因为人品问题。

  不过,也有消息说,被骗子的老师不是她,而是工科院校的一个院士。不管被骗者到底是谁,无疑都是高学历人士;这样的人被骗,值得大家反思。

  事情过了近八年,这一条消息再无下文,小酉一直期待着这个骗子能早一天被缉拿归案,以便见识一下这个骗子长什么样、竟然能把清华的老师给骗了;不知这个心愿何时才能实现。不过,并不是所有的骗子手段都很高明,有的骗子就很弱智。

  曾几何时,很多人都收到过这样的手机短信:“爸妈,我昨天和异性朋友在宾馆开房被警察抓了。请你汇1万块钱到杨警官这个农业卡上,详情等我出来再说……”

  看到这些消息,你该不会是会马上删掉,然后暗自感到好笑:是怎样弱智的骗子、还在发这么Out的信息?

  没错,确实很多骗子的信息非常小儿科,一眼就能看出来是骗局。可是,为什么骗子把短信内容搞得那么弱智呢?这就要从“尼日利亚王子”骗局说起。

  在英文Email里,曾经有一封最流行的垃圾邮件就是“尼日利亚王子”,大体故事情节是:尼日利亚几位高官要把一笔巨额的资金以“国家秘密”的形式转移到国外,需要用你的名义和银行账户,转移成功之后你将获得上千万美元中的10%作为酬劳。

  如果答应和这些“高官”合作,过一段时间后骗子就会以事情进展不顺利为由,让你先垫付一点“微不足道”的手续费和打点官员的小费;付过几次钱之后,对方就变得无影无踪。

  开始时,这种骗术在纸质信件中流传、然后通过传真来进行诈骗、直到后来通过电子邮件,一直存在了几十年、可谓“经久不衰”。由于不断被冒用名义,尼日利亚政府1991年不得不公开发表相关声明、说不存在这样的事情,但时至今日,这封邮件及其变种,依然不时可以看到。

  为什么一封文笔不通、网上一搜就能搜到真相的邮件还一直在被骗子使用?他们为何不写一个故事更生动、更加新颖逼真的版本呢?

  对于警报器来说,如果没火的时候乱响,损失不大;可是,真有了火灾、它没有发挥作用,就会造成巨额财产损失、甚至生命危险。权衡利弊(损失成本大小),我们会把防火警报器的灵敏度调高一些,宁愿让它乱响几次、也要以防万一。但也有需要把灵敏度调低的情况。

  比如,在法庭上,如果对嫌疑人的指控证据不充足,法庭就可能会犯两个错误:或者把好人冤枉成坏人;或者把坏人当好人放了。比较一下这两种情况下所造成的损失:如果把一个好人误判为有罪,这样的冤案哪怕只有几起,也会让法庭的公信力大幅度下降,远远超出暂时放掉一个坏人的损失。

  所以多数国家都会把敏感度调得比较低,这是所谓的“疑罪从无”。具体到为什么骗子会发弱智信息?对于骗子来说,目标就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精确用户(会上当受骗的人),而电子邮件的质量相当于“灵敏度”,会从人群里把可能上当的人筛选出来。

  于是,骗子们会犯的错误就是:把不容易上当受骗的人钓上来行骗;错过很傻、很天真的人,没有骗到他们。

  如果“尼日利亚王子”的邮件、写得像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一样滴水不漏,就等于把灵敏度调的很高,很多人都会上钩。这样一来,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骗子需要联系的人变多了(人力成本增大,客户精准程度降低),但最后真正上当受骗的人未必会增加多少。

  所以骗子故意降低灵敏度,发一些普通人根本不会上当的信息,这样“钓上钩“的都是些容易被骗、“真傻”的人。所以,骗子之所以发很弱智的信息,其实是考虑到了成本的投入、“利润”的产出。为了获得更精准的受害者、把精明的人排除在外,所以才故意发布漏洞百出的信息。这正是骗子的高明之处!

  不管你看到弱智信息后,是感到好气还是感到好笑,只要一眼看穿骗局,你就原本不是骗子下手的目标,骗子就成功避免了对你投入无效的精力。所以,骗子看似弱智的说辞,其实是大智若愚!

Copyright © 2002-2020 百视通直播源版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2878号-1